首页 > 2020年第十期

向“数”而生勇闯新途

发布日期:2020-06-05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今日浙江记者  杨 晨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极端的方式考验着浙江企业,加快产业变革和行业洗牌的进程,倒逼了企业转型升级。

从复工复产、全力释放产能,到主动转型、奋力勇闯新途……浙江企业在数字化引领下,在加快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中迎来华丽蝶变。


诸暨袜业数字化生产车间

  

数字化技改“换挡提速”

  

一排排一体化织袜机自行忙碌,管理人员脚踩平衡车“穿梭”抽查……在诸暨,不少袜业企业生产车间正发生“智”变。

“以前传统袜机画好花样需要用U盘一台台去传输数据,现在,一台电脑就能管理所有生产线的排单,一位管理人员就能照看两排袜机。”浙江凯诗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建军说,今年公司计划在供料端也加上数字化模块,实现按需定产。

“在现有制造水平基础上,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企业普遍提高了对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与自觉。这是推动智能制造由点状试点示范转向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契机。”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表示,通过厚植技改土壤,有不少受疫情影响的地方已完成逆境突围。

温州乐清市的表现就很有说服力。两个多月前,乐清市还是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但在遏制疫情后,凭借近三年来智能化改造优势,在复工复产时间总体滞后全省约半个月的情况下奋起直追。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业用电量由3月上旬的75.5%快速恢复到4月上旬的120.2%,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先发优势充分彰显。今年,乐清市还计划打造30个示范性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力争新增技改项目280个。

“上云”需求的井喷为浙江制造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加上现在正在走流程的合同,目前公司订单总额将超过去年全年!”杭州零食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明茂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正在推进的智能工厂改造项目多达6个。

越来越多的浙江制造企业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奋步前行。经过3年建设培育,位于杭州滨江区的智造供给小镇,如今已汇聚50多家工业数字化工程总包商与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承接了全省工业数字化工程10%左右的市场份额。全省10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滨江区就占据了4席。

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还在18个县(市、区)派驻专家指导组,积极谋划各类园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力争在引领数字化变革中构建浙江制造新优势、在应对全球化变局中构建浙江制造新格局。

 

线上市场“热闹非凡”

  

“1.6亿元!”4月25日凌晨,位于杭州钱塘新区的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智慧展厅一片欢腾。大屏上连日来不断跳动攀升的数字最终定格——浙江省首届“云馆配”图书展示会成果大幅超过原定的1亿元目标。

“疫情让成立70多年的浙江新华书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副总经理许悦坦言,之前全省新华书店卖场史无前例地全部停业,同期门店销售额直接归零,电商零售也是杯水车薪。

怎么办?主动求变、大胆创新,发力云上再攀登。4月20日至24日,该集团首次把行业展会搬到线上,为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大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搭建图书供应商与图书馆客户信息化交互的全新平台。为期5天的展会,共吸引来自全国500余家出版社、1700余家图书馆参加,访客3.9万人次,采选图书品种20.5万种,采选次数高达153.2万,销售码洋突破1.6亿元,一举实现行业的云端新突破。

守好传统销售渠道“阵地”,亦需拓展新“战场”、寻找新机遇、赋能新发展。日前,娃哈哈集团高调宣布进军电商,不仅要打造4个电商平台,还携手浙商银行推出“10万创业者计划”,计划招募10万名年轻创业者成为社交零售商,并由浙商银行为符合资质的零售商提供5万—10万元的专项贷款作为起步资金,帮助解决就业难题、实现创业梦想。

求变,也离不开政府的搭台。杭州下城区充分发挥武林商圈资源优势,以为期3周的“云购武林”消费嘉年华活动为载体,推动线上线下“联合作战”,创造近16.1亿元的销售额;温州鹿城区坚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为主线,依托时尚智造设计中心,以“创意设计”“智能制造”和“品牌孵化”为三大亮点,聚力引爆数字经济;桐乡市首次在海外高端人才对接会上采用线上直播间的方式,与相隔千万里的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的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成功对接,3个人才项目实现“云签约”……

4月21日下午,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于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揭牌。飞来“浙”里筑巢的“鲲鹏”,又将为浙江硬件与软件产业的协同并进、数字经济与新制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跨界经营“方兴未艾”

  

“我们正准备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5000多平方米的防护服生产车间。建成之后日产能够达到两万件左右。”自转产隔离服以来,浙江美伊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仙梅一刻都没有闲着,哪怕是“五一”小长假期间,也都在为交付越来越多的外贸订单忙碌着。

数据显示,在国内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浙江迅速生产出红外热像仪近1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83%;红外体温计70多万个、占全国总产量的20%。

怎么做到的?除了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安防三强迅速转产的带动外,从“世界眼镜之都”温州市瓯海区的努力能窥出一二。

“我们几乎是以最快的时间,做出了最急的反应。”浙江通达光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爱松告诉记者,有海外客户于3月中下旬发出“太阳镜没法收货,能否提供些护目镜”的需求后,瓯海眼镜行业内部一下“炸开了锅”,把目光投向转产。

库存的眼镜板材不够用,大家合力从全国各地千里采购;返乡的员工无法回来,派出高铁专列接回川籍和黔籍员工;小企业为没有订单而发愁,大企业伸出援手“共享订单”……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瓯海目前已有十余家眼镜制造企业投产护目镜,并且陆续拿到国外认证证书,迅速驰援海外;行业内更是互帮互助,商定用“共享订单”“共享员工”等模式,鼓励一部分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生产。

记者从省经信厅了解到,4月浙江工业生产出现较快回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比3月回升8.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比全国平均高5.6个百分点。从今年1月至2月的-18.5%到3月的1.3%,再到4月的9.5%,浙江工业强势回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