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纵横谈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日期:2020-08-20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龚 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感。我们要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今年如期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对人类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与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平等相处与和谐发展关系,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第四大文明。它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之路;要求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满足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社会主义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如果因为片面发展,导致生态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要求,违背了发展的初衷。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态条件。如果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势必引起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就会严重制约现代化,背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心。

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永续发展的现代化,是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衡量标准的现代化,注定了不能走、也走不通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起一堆东西,最后一看都是一些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消耗。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十三亿,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限制的约束。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无从实现。

我国是一个发展相对落后、人均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弱的国家。过去的发展在使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我们不能再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抵消既有的发展成果,危及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另一方面,我们也具备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和能力了。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就必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转变。因此,要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要使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贯穿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治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总之,要通过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让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自觉行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住绿水青山要抓源头,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可以说生态环境在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必然会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查,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等机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完善规划,强化监管,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依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美丽世界建设,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一致行动。我国一向倡导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继续拓展同发达国家的资源与环境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经验和资金、技术;开放能源环保基础设施和环保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挥我国环保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环保产品的出口。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完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将大大促进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助推我国实现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