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

发布日期:2022-05-15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毛宏芳

 

2022年2月,浙江省与教育部签署共同推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备忘录,努力为全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高水平现代化提供省域范例。全省教育系统将勇担使命、先行先试,以共同富裕为内核,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主攻方向,奋力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教育力量。

 

率先实现基础教育均衡优质

  

推进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普惠。启动实施发展学前教育第四轮行动计划,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创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模式。提升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工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推进义务教育高标准优质均衡。制定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城乡教共体扩面提质,支援山区26县和6个海岛县组建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500所,覆盖全省90%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深入实施初中补短提升工程,启动实施特殊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优化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巩固扩大“双减”成果,推进课后服务提质扩面。稳妥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布局结构。

推进高中教育高品质特色发展。探索区域分类办学机制,培育一批涵盖科技、人文、艺术、综合等不同办学特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启动实施“县中崛起”行动计划,组织省内优质普通高中与山区26县普通高中开展结对帮扶,全面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保障机制。深化中考招生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逐步优化普职招生比例。推动以设区市为单位统筹发展中职教育、优化专业布局,不断扩大中职学生成长通道。

 

率先实现高等教育高水平普及

 

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集群。按照“一座城市至少有一所高水平大学”目标,超常规支持、高强度投入、新模式建设,积极引育一批高水平大学,举办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特色学院,努力扩大本科及以上人才培养规模。支持浙江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向省内高校辐射优质资源,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提升一流学科水平,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省重点建设高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加强国家和省两级“双高”职业院校建设,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高地。

加快建设高水平学科体系。统筹优化全省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国家“双一流”建设,按照优势学科登峰、薄弱学科提质、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凸起的思路,重点建设10个登峰学科、25个优势特色学科、50个省一流A类学科、180个省一流B类学科。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推动建立相互交叉、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支持高校以任务牵引突破校际、学科壁垒,整合创新平台力量,对标一流打造创新集团军。鼓励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和省重点建设高校创建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协同攻关,致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入推进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鼓励高校以非独占许可或公益许可方式盘活科技成果,降低企业专利使用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聚焦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的主渠道,积极依托“鲲鹏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全球顶尖学科人才,实施新一轮“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计划”“院士结对培养计划”。支持之江实验室等重大战略平台、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创新校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贯通高校与政府、教学与产业、科研与市场、人才与基金等要素链接。进一步强化人才服务,设立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引才驿站,积极组织招才引才聚才活动。

 

率先实现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

 

探索职业院校超常规扩大职业培训。实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需求分析,开发一批产业发展急需、行业特色鲜明、层次类型多样的培训项目、课程、教材。推动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努力使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成为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成为“扩中”“提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提升社会人员学历层次。实施社会人员学历层次提升行动,支持嘉兴平湖市等地开展试点,探索构建成熟完善的社会人员学历技能提升新模式。聚焦20—59岁高中及以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通过实施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和形式多样的成人高等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成果积累转换方式,力争每年新增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10万人,新增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教育学员30万人。

打造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全方位布局学习空间,建设“一站式”幸福学堂,打造“一心多点”学习空间。全周期打造幸福课堂,大力建设青少年“四点半课堂”、职业人员“乐学课堂”、老年人“常青课堂”,积极发展闲暇教育。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社区居民学习机制,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营造富有浙江特色的未来教育场景。

 

率先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完善党建统领的教育治理体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全面落实“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在高校开展“四个融合”行动和“抓院促系、整校建强”工程;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开展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党建整固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民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完善“清廉教育”“清廉学校”建设机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提升整体智治的教育治理能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改革战略行动,全力打造“教育大脑+智慧学习”未来教育图景,加快提升数字化、空间化、一体化的教育治理能力。实施教育数字新基建工程,建设浙江教育专网,建成智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之江汇”教育广场,构建完善便捷的“互联网+教育”数字学习平台。加快推进浙江校外培训、浙里托管、浙里问学、校园安全等一批重点多跨协同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各市县、学校建设一批“小切口、大应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化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改、监测预警、应急处突和部门协同,把风险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健全立德树人的教育评价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以承担教育评价改革国家级试点为契机,全面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五大改革工程”,完善县(市、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县域教育生态监测、教育满意度测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加快建设与“浙里优学”相适应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