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第二十期

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勇挑大梁勇当先锋——浙江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综述

发布日期:2023-10-31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叶 慧  邵玩玩


宁波前湾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 虞昌胜 摄


新型工业化是强国之路,先进制造业是强国之基。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部署,并将其纳入“八八战略”,开启了浙江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征程。20年来,浙江制造的招牌越擦越亮,制造强省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数字安防、智能计算领先全球,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并立,50%以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主营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9家企业入围世界前500强;“产业大脑”对标德国工业4.0,未来工厂对标“灯塔工厂”,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新使命,要求浙江“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勇挑大梁、勇当先锋。10月24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深入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大会,吹响了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奋进号角。

省委书记易炼红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力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

之江大地,抓工业、拼经济,如火如荼;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猛进如潮。


吉利纯电动汽车未来工厂


聚焦跑道

构建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


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放在突出位置,聚焦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民营经济三条主跑道,努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夯实了基础。

今年5月,浙江召开全省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大会,锚定全球先进,对标世界一流,出台指导意见,发布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空间腾换、招大做强、企业优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创新强工”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由4个世界级先进产业群、15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高成长性“新星”产业群构成。综合考虑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国家战略需求和政策导向以及浙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今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15个特色产业集群中,选取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智能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予以重点培养,更加精准、更大力度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聚焦这8个重点产业集群,浙江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出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基金赋能、晾晒比拼的“组合拳”,全力推动产业集群成势见效。

全方位政策支持——

组建由省领导担纲“链长”、由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的双链机制,串联起产业链,统筹好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今年初,省级层面还推出“8+4”经济政策礼包,建立“4+2”财政支持体系,集中财力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全链条要素保障——

探索构建省市县三级要素保障体系,省政府优先保障产业集群中重点企业的电、气、水、排污权等要素供应,省级每年安排3000亩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大项目。

精准化基金赋能——

启动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4+1”专项基金群,通过政府产业基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投资产业集群中的优质企业、重大项目、科创平台、人才队伍和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动态化赛马晾晒——

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五张清单”,浙江开展集群竞赛,年度评估、季度晾晒,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实施年度评估和动态调整,评估末位地区将面临“黄灯警告”,甚至“红灯摘牌”。

浙江的目标是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新定位新使命,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制造业,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协作紧密高效、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一舟集团微型数据中心


锚定主线

构建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


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实融合”为主线,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赋能生产方式转变、产业链组织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重塑,对产业集群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提升,加快向新型工业化转型提升。

探索“人工智能+实体经济”——

瞄准人工智能巨大“智慧潜能”,浙江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构建集核心技术研发、智能终端制造、行业融合应用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不断塑造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在研发端,加快建设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湖畔省级实验室等,攻坚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

在应用端,加快“中国视谷”建设,培育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物联网小镇等专业化产业平台,推出一批“AI+”多跨场景应用的智能终端产品。杭州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德清入选国家车联网先导区,之江实验室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目前,全省纳入人工智能产业统计目录的企业1630家,2023年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474亿元,利润总额189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

浙江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路径,打造57个细分领域“产业大脑”,通过数据和信息串联产业集群资源,实现产能共享、协同制造,构建起上下游贯通、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发展生态,引领产业集群变革重塑。

依托行业“产业大脑”,浙江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发布《未来工厂建设导则》团体标准,在产业集群开展新智造试点,培育壮大新智造群体。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未来工厂52家,建成601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7家。

为破解中小企业不愿转、不会改难题,浙江建设“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面向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了53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批量化促成49.9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1.0水平达到72.6%。

今年1—9月,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11.2%,呈现加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筑牢“数实融合”发展底座——

浙江突出高速、泛在、安全、智能、融合方向,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筑牢“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底座。

深化5G融合应用。浙江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进“5G+工业互联网”项目,全省128个工业互联网园区、27个大类工业产业实现生产单元模拟、生产过程溯源、虚拟现场服务、企业协同合作等典型应用场景全覆盖。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台州建成“千兆城市”。

推进算网融合发展。浙江深度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形成“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大都市区+多点边缘计算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嘉善绿色新型数据中心集群、桐乡“乌镇之光”超算中心、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202个数据中心,其中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20个,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


浙江洁美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科研人员对搭载芯片的载带做成分分析 翁忻旸 摄


科技赋能

构建一体贯通的创新网络


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平台赋能”一体贯通的创新网络,促进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产业集群内在动能更加强劲。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突出——

多年来,浙江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千军万马”齐创新。

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首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强化企业研发机构……浙江大力推动企业组建高能级基础研究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瞄准产业链上的关键性、共通性技术问题展开研发,推动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依托阿里巴巴达摩院、省能源集团,分别建设湖畔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依托海康威视、吉利汽车等企业,在智能感知、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组建7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依托中控技术、新华三、海康威视等企业,围绕通用流程模拟软件、网络通信、智能感知与系统等细分领域组建13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去年立项的560项“尖兵”“领雁”省重大攻关项目中,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490项,占比超过八成。

“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精准描绘出浙江科技企业梯次培育的成长图。目前,浙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三位,形成“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90%。

平台支撑赋能作用更坚固——

面向“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浙江完成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产业集群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抢占一批前沿科技制高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

助力智能物联产业集群,之江实验室以智能计算为核心方向,抢占支撑未来智慧社会发展的智能计算战略高点,至今已获批国家重大项目52项,“之江·南湖之光”智能超级计算机、百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等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

在高端新材料领域,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的新一代海洋重防腐材料体系及大型钢管桩整体防护技术,为涉海重大工程设施装备提供长效腐蚀防护支撑;纳米晶合金带材关键材料与器件,大力保障5G终端无线充电的自主供货。

主攻先进芯片设计的浙江省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去年使用自主研发的工艺平台制造出浙江省第一片55nm 12英寸CMOS集成电路晶圆,已应用于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诸多领域。

瞄准未来纺织技术,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纺织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衔了14项省“尖兵”“领雁”计划项目,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4亿元。



突出关键

构建优势互补的平台体系


高能级平台和特色小镇,如浙江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身之两臂”:一个是关键载体、一个是重要单元。浙江借助这一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平台体系,不断重塑产业空间、不断重构产业链。

稳固关键载体——

杭州钱塘新区聚焦“智能制造”,宁波前湾新区聚焦“先进制造”……从世界级、全国性,到长三角、大湾区、全省域,7个省级新区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任务,在积极促进产业、企业、产品层次升级中,不断提高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瞄准未来产业、万亩空间、千亿元以上产出,27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新创造活力迸发。2022年,27个新产业平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1600亿元,以占全省2‰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3%的固定资产投资、9.7%的工业总产值。

截至目前,浙江共有75家开发区85条产业链“链长制”示范、试点单位,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和新增项目向开发区集聚。2022年,浙江经济开发区贡献了约55%的实际使用外资、50%的进出口总额、7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充分发挥了经济大引擎、对外开放主平台、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

塑造重要单元——

多年来,浙江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特色小镇做强做精做优特色产业。

小平台大产业。持续推进特色小镇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形成 “一镇一业”产业生态,聚焦高端化、战略化,推进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在杭州市云栖小镇,大数据、云计算打造出“空、天、地、海”一体化发展的新版图,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日臻完善,2022年实现特色产业营收630亿元。

小引擎大创新。特色小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关键领域实施核心技术攻关。余姚市依托舜宇光电集团打造智能光电小镇,陆续攻克光电模组精密封装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建立“院所—平台—企业”联动机制。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设立“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省级重点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地理信息学院。截至2022年底,全省特色小镇建有创业创新平台1088个,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188家、省级及以上人才2214名,专利拥有量超15.7万件。

小空间大投资。2022年,全省特色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1356.5亿元,镇均9.4亿元。其中,小镇特色产业投资1029.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5.9%。


湖州锂电池企业智能生产线


以链促融

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深入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形成了一派共生共荣、互补互利的产业生态图景。

厚植链条强韧性——   

浙江大抓“链主型”企业和关键企业的招引,深入实施“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制造业平台,以更大力度、更高质量投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聚焦最具优势的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浙江建立省领导挂帅的“链长制”,“一链一方案”开展强链补链工作。为让产业链更具韧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建设“产业一链通”场景应用,加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产业链备份系统,滚动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持续推进“丝路领航”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开展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

锻造集群新优势——

“点”上抓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评育用”相结合,构建筛选建库、诊断指导、对标提升、融通对接、精准服务和成长评价闭环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全省新增评价创新型中小企业10089家、累计20572家,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116家、累计7263家,创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4家、累计1432家。

“线”上抓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完善“链主+链长+专精特新”协同机制,各省级部门、地方政府、链主企业、大专院校、行业协会、投融机构共同发力,组织“十链百场万企”供需对接活动。今年累计举办“十链百场万企”供需对接活动217场,参与企业2.57万家(次),对接订单1527亿元,对接融资1108亿元、专业人才8433名、工业项目585个。

“面”上抓小微企业园建设。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升级主平台,全省累计认定小微企业园1299个,吸引入驻企业8.2万余家,试点创建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园20个。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进行园区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试点,推广“园区+服务团队+共性普惠服务+个性精准服务”模式。


诸暨市举办大唐国际袜业博览会 郭斌 摄


内外并举

构建内畅外联的战略格局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打造全域开放新格局——

大都市区高昂龙头。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精耕开放型经济,错位协同发展,引领带动中小城市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2022年,四大都市区实现GDP总量7.456万亿元,占全省总量的95.94%,引领作用显著。

大湾区强聚外资。大湾区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面向全球引新技术、聚好项目,成为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5家省实验室,G60科创走廊汇集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300余家。

大平台提能升级。自贸试验区深入实施八大提升行动;经济开发区推进三轮整合提升改造,全省97家开发区成为招大引强、稳定外贸的重要平台;各类产业园扎根省内、枝连全球,架起浙江集聚优质资源的合作“金桥”。

大通道陆海畅流。以宁波舟山港为依托,不断拓展海上丝路航线网络,谋划实施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全面提升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双向辐射能力。2022年,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百项千亿”工程项目完成投资突破1100亿元;“义新欧”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跻身全国前三。

释放制度开放新活力——

抢抓RCEP生效实施机遇,推出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三年行动计划……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条创新实践,浙江自贸试验区推进油气全产业链的集成性制度创新,五年来形成制度创新成果477项,还获批第五航权、数字人民币、本外币合一账户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为中国制度型开放提供了一个个“微样本”。

增强枢纽节点新功能——

推出《浙江省鼓励和引导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意见(修订版)》,让境外高端产业、创新成果、高端要素加速回归。

完善境外网络布局,加快实现浙货通全球。在空中,32条货运航线稳定运营国际地区;在海上,宁波舟山港拥有国际集装箱航线300余条;在陆地,“义新欧”中欧班列辐射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

截至目前,浙江共有19家省级以上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涵盖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研发、资源利用和农业开发等五大类,形成了以东南亚为主、辐射全球的格局,2022年共为所在国创造税收6.5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超8.2万人。

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正以奋勇争先、万马奔腾的浙江之干、浙江之为,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勇挑大梁、勇当先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