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让创新之声响彻之江大地

县域科创的“新昌模式”

发布日期:2023-02-20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俞帅锋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近年来,新昌县铁了心抓创新,大力探索新时代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形成了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的科技创新“新昌模式”。

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培育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16个以及国内行业市场份额第一的产品25个、创造“56天过会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纪录……一首“小县城、大科技”的协奏曲正在新昌激情演绎。


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

 

培育“参天树”

  

走进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子生产车间,只见各台设备全力运转,产业工人正在赶制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纱器。“2023年,我们预计新产品创造的产值将比2022年翻番,公司全年总产值将增长20%。”公司销售副总经理陈祖红充满信心地表示。

这种信心,来自企业不断进行的自主创新。2021年,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依靠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十年磨一剑”攻克了清纱器的技术难关,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但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颇受市场欢迎,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3月以后。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昌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聚焦研发机构,在纺机、轴承、制冷配件、生命健康四大行业布局创新联合体,率先开展纺机行业试点,建立由政府、专家团队、行业龙头企业三方组成的智能纺机联合体,目前已开发“针织物瑕疵在线检测”等3个智能化模块。

新昌还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优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四级梯队培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引领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动更多企业成为细分领域“领头雁”。同时聚力技术攻关,设立“卡脖子”、国产替代等“专精特新”科技攻关专项资金,实施“专精特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不遗余力打造创新热土。

2022年,新昌创新指数位列全省第四,其中技术创新指数全省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蝉联“科技创新鼎”;全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

 

澎湃“驱动力”

  

连日来,在位于新昌羽林街道的海创广场项目一期(海创大楼)建设工程现场,工人们正抓紧大楼装修,力争今年6月提前完成竣工验收。这是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的标志性建筑,建成后将成为高能级、高层次展示新昌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实现国际高端技术、资本、人才等的集聚回归。

加快高能级平台建设,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新昌坚持内外联动,在县内,不断提升智造科创带创新能级,加快推进高端科创园、海创大楼、科创集聚园、智能装备小镇小微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揭牌投运智能纺机联合体,引进落地绍兴市研究院联盟新昌分中心;在县外,瞄准创新资源富集地,建成投运杭州双城国际科创飞地,成立新昌—中关村科技人才港。同时,按照“科创飞地+高端科创园+基金”的思路,组建总规模10亿元的高层次人才科创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科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与优先保障。

筑巢引凤,赋能支撑。新昌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向创新团队和人才张开怀抱。近年来,举办“新昌531科技日·人才周”、研究院院长新昌行等活动,搭建常态化政府、企业、专家对话平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天姥精英”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大力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2022年,新昌实现“鲲鹏行动”计划人才零的突破,万人拥有人才量达2844人,企业R&D人员占比达11.33%,位居全省第五。

人才丰富,平台集聚,氛围浓厚,新昌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2022年,全县GDP为564.75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居绍兴市第一。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大交通)等主导产业巩固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80.09亿元,增长9.3%。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全县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数字经济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13.5%、12.5%、12.4%。

 

优化“生态圈”

  

“你们是正面清单企业,我们不是执法检查,而是送法、送政策、送服务。”进入新昌某智能制造公司时,县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副队长丁明辉表明来意,并现场宣传环保法律法规,解答环保相关疑问,助推企业“开门红”。

近年来,新昌锚定打造“创新生态最佳县”目标,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服务理念,设立创新驱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定期协调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有效防止创新要素导入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持续向改革要动力、要潜力。

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昌相继出台了《新昌科技创新20条》《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幅不低于15%,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每年根据企业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政策的精准度、企业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做到“五个100%”兑现,每年兑现科技政策性财政补助资金超过5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近4亿元。

既做政策供给“加法”,又做企业负担“减法”,还做助企服务“乘法”。2022年以来,新昌创新工作机制,设立“云上科创局”,构建跨界整合、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决策运行机制,实现科技核心业务流程再造、一网通办、闭环管理,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

同时,深化创新云上服务,巩固提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迭代升级“浙里产学研”应用,帮助企业借智发展。截至2022年底,常年在新昌服务企业创新的专家团队超过80支,全县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95%;依托“浙里产学研”应用发布各类榜单317个,达成合作 20项,合作金额1062万元。

新昌还深入开展“科技解难、创新制胜”助企纾困专项行动,服务对象覆盖3大主导产业群、9个细分产业集群,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专家服务团作用,开展“一对一”“保姆式”“全程化”服务,精准帮扶企业减负降本、纾困解难、创新发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