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窗口报表

变“民生清单”为“幸福图景”

发布日期:2023-06-30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今日浙江》记者 马跃明

 

“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出的“八八战略”处处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2004年10月23日,在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奏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强音。

20年来,浙江坚定不移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迭代升级民生福祉建设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推动打造民生“七优享”金名片、“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不断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份份“民生清单”正变成一幅幅遍布浙江大地的幸福图景。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必须把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使之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4年2月27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因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发优势,但由于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各种民生问题也先发早发。

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工作后,高度重视民生福祉共建共享问题。2003年1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调研基层卫生工作时指出,杭州市要继续大力推进“清洁杭州”工作,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2004年初,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开展省委、省政府领导重点调研课题“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2004年10月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系统提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为民办实事十大重点工作领域,明确加快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和督查考评五大工作机制。在2005年2月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开启了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

多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引领,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两创”“两富”“两美”“两个高水平”“两个先行”的生动实践,按照“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要求推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2008年4月,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提出改善民生10个方面50条具体措施;7月,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年)》。

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把民生改善聚焦到建设“诗画江南”人居环境,提高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上。

2018年5月,浙江全面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

2022年9月,浙江省人大率先立法通过《浙江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规定》,探索出一条民生实事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新路子,为长效机制建设夯实法治保障。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办实事要让人民群众满意

  

为民办实事对象是 “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决策、科学安排,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7年1月5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

 

民生存在于群众中、基层中。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告诫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并身体力行做到“三个跑遍”,在“真调研”中解决“真问题”。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到金华浦江下访,亲自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启了省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的先河。当年,习近平同志多次亲临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指导党的先进性教育试点工作;2010年,他又亲自给社区回信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

多年来,浙江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需求”,把制度落实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全面到位、更有实效的民生服务。

畅通民情反映渠道——

从2005年开始,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确定政府要办的民生实事;省政协每年围绕民生实事项目选题开展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从2014年开始,浙江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地建立“民情日报”“民情地图”“民情通”等访民情听民意工作机制,并逐渐形成网络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机制。

实事项目由民做主——

决策民生项目,浙江各地鼓励群众参与,民主协商,反复酝酿筛选。2008年,宁海县探索试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2018年,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在全省市县乡三级实现全覆盖。2019年全省街道层面民生实事项目票荐(票选)也实现全覆盖。

加大民生实事投入——

从2006年起,浙江把为民办实事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每年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多年来,省级层面百余项民生实事工程先后实施,让发展更有温度。

同时,浙江持续扩大社会参与,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着力打造政府、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合作提供民生服务的供给体系,以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压实为民办事责任——

确定实事项目后,各级政府同步制订实施方案,细化分解每件实事的目标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并把办理情况和进度向社会公示。

同时,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探索建立民生实事督查考评、次年向人代会汇报情况的机制。2018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开展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由你说了算”活动,把督查考评权交给百姓;2022年,单独列出“十方面民生实事落地落细清单”,确保政府的“答卷”跟百姓获得感对标。

提升为民办事效能——

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形成“四张清单一张网”,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数字化改革,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针对人民群众办事难问题,浙江坚持抓改革优服务,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

持续提升服务可及性,优化民生服务空间体系。坚持城乡一体部署公共服务设施与服务事项,积极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加大线上线下融合力度,开发“一码(家庭码)一图(15分钟公共服务圈资源设施地图)一指数(公共服务匹配度评价指数)”应用,服务效能跑出“加速度”。

截至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群众满意率攀升至99%以上。

 

聚力解决“急难愁盼”

民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群众利益无小事”,柴米油盐等问题对群众来说就是大事。老百姓可能不关心GDP,但他们关心吃穿住行,关心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等等。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5月9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重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突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多年来,浙江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断迭代升级民生服务体系,推进民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满足学有所教,浙江深化教育强省建设,实施四轮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重点高校建设计划、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双高计划”、新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等。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全国最低;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超过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提升至66.3%;高等学校数量由2002年68所增加至2022年109所,22所高校1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缓解病有所医,浙江全面推进健康浙江建设。率先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首创疫情防控“七大机制”和“五快循环”,卫生健康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比2002年增长7.33岁,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位列全国省区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省食品安全市县创建全域覆盖,国务院食品安全评议考核结果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回应劳有厚得,构建完善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以打响“就业创业在浙江”品牌为总牵引,打造数智就业服务全贯通、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清零、山区26县就业创业促进机制等标志性成果。2013年起,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兜牢社保安全网,浙江完善共富型大社保体系。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政策,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促富型现代财税体制。2022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408元,居全国省区第一。

解决住有所居,浙江加快打造城乡公共服务便捷圈。将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等三项工作集成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体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大提高,城乡居住水平大幅提升。2002—2022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8平方米增长到48.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49.5平方米增长到61.8平方米。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建成未来社区108个、未来乡村275个、城乡风貌样板区111个,确定“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45个。


金华市婺城区城中派出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救急扶困  兜底赋能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帮扶城乡困难群众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3年7月8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

 

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是民生建设领域兜底救助的基本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保障。多年来,浙江着力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

率先建立大救助体系,实现低保边缘与低收入农户认定“两线合一”,低保市域同标、城乡统筹。目前,全省共有低保对象55.63万人、低边对象13.70万人、特困对象3.4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年人均标准13104元,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养老服务更加普及普惠——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浙江在全国率先颁布社会养老服务条例,养老服务连续15年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组织11个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有效推进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已经在7个县进行了试点。

聚焦居家养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建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助餐服务覆盖65%的村(社区)。

聚焦失能失智,对全省户籍老年人进行能力筛查和评估,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650万人。

儿童关爱更加有力有效——

率先在全国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7万余名困境儿童和2373名孤儿纳入政府保障,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福利机构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630元和2000元。目前,浙江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65个,居全国第一。

创新开展“添翼计划”,为机构外困难家庭残疾儿童提供集中养育康复服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为民造福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征程上,浙江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社会建设,打造社会全面进步高地,不断铺展新时代“奋斗、富裕、均衡、文明、幸福”的美好图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