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第八期

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浙江大力唱好杭甬“双城记”综述

发布日期:2024-04-30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马跃明  叶慧  邵玩玩  陈泽

 

杭州和宁波,两座“万亿之城”,就像“双核”一般,牵引带动着浙江高质量发展。

唱好杭甬“双城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殷切嘱托。2004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杭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杭州城市化发展战略问题;同年6月,他又赴甬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宁波发展思路,协调解决重大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杭州和宁波唱好“双城记”。多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杭甬两地在错位发展中各展其长,在协同发展中湖海和鸣,共唱“双城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4月,省委常委会会议分别专题研究杭州、宁波工作,对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 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杭州、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唱好杭甬“双城记”,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构建世界级湾区。

在进一步唱好杭甬“双城记”主旋律中,一个充满活力的杭甬都市圈在东海之滨强势崛起。


 

聚焦错位协同

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和宁波这两座城市齐头并进,逐渐成为浙江发展的“双引擎”。

2004年,杭甬双城快速发展,但各有所困。对此,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两次主持省委常委会会议,协调解决推进杭州和宁波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留下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好机制、好做法。

20年来,历届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多次专题研究杭州和宁波工作,“发挥好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国际港口城市”等议题,都与习近平同志寄望杭州的“四个杭州”“四个世界一流”、寄望宁波的“四个一些”“四个更”一脉相承,始终将两座城市放在推进现代化的大场景中考量,放到全球城市坐标系、城市发展时间轴中观照。

一个个专题会议,一项项重大成果,推动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多年来,浙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地要“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的殷切嘱托,大力推动双城不断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2019年,“杭绍甬一体化”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

2022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同时要求,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今年4月,省委常委会的“会议桌”,又先后从省委大院搬到了杭州、宁波,专题研究杭州、宁波工作,为进一步唱好杭甬“双城记”明确新坐标、注入新能量——

杭州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会议要求杭州要以非凡气魄建好“四座城”:以大手笔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以大开放演绎“世界名城”,以治理大变革创建“智慧宜居之城”,以大写意铸就“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会议指出宁波要花大力气做好“三篇文章”:做好“错位+协同”文章,做好“港+城”文章,做好“陆+海”文章。

“双城记”如何越唱越精彩?省委要求杭甬扛起主体责任,省直单位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强化常态化协调解决机制,逐个解决问题,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构建世界级浙江大湾区。

按照省委常委会会议“更宽视野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引领浙江大湾区”“服务全省大局”等要求,两地将深入实施杭甬“双城记”八大专项行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人文交流、生态共保等方面进一步强化。

国家战略赋能,省市同向发力,杭甬“双城记”拉开新的大幕。

 

聚焦双核引领

协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都市连绵带

 

聚焦唱好杭甬“双城记”,多年来,杭甬肩负使命、双向赋能,持续增强特色优势,日益深化协同联动,高水平建设杭州、宁波都市圈,不断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展其强、强强联手,各扬其长、长长互补”的生动局面。

科技创新各有专攻——

杭州主攻科技创新,主打数字经济牌,不断向“新”要生产力,持续擦亮“创新杭州”的金字招牌。战略科技力量取得新突破,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转,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扎实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8家,7个省实验室全面运行,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等56家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提质,数字经济从商业互联网向“人工智能+”二次攀登,杭州数据交易所、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数据集团等相继成立,算力规模达到7E。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6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28.3%。

宁波奋力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科创支撑力持续增强。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入轨运行,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启用。聚焦“卡脖子”问题开展科技攻关,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7项,研制出一批服务“蛟龙”深潜、“嫦娥”奔月、“华龙”核电等国之重器。

高端制造竞合共赢——

向“新”而跃。杭州将数字技术和产业提质作为发力点,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推进“数实融合”,提升高端制造竞争实力。如今,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加快聚链成圈,涌现出“中国视谷”“中国数谷”“中国医药港”等产业地标,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未来工厂”、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求“质”图强。宁波推动企业主体提能,培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石化、磁性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异军崛起,产业规模达4149亿元,居全国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首位。重实业显实力,宁波还培育了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展现出强劲韧性。

双城辐射带动全省——

在杭州至宁波140公里的连绵带上,位于两城之间的绍兴市主动接收双城辐射,实施融杭联甬发展战略,挑起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的“金扁担”。

融杭加速,绍兴实施“八大同城发展行动”,与杭州共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诸暨G60创新港、杭州湾南岸产业创新带、诸暨—富阳诗画共富带,全方位融入杭州都市圈,把机遇势能变成强劲的发展动能。

联甬加快,绍兴积极参与《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合力打造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嵊新奉特别合作区、四明山生态文旅休闲体验区、前湾新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高端产业联动协作区等融合平台,推动联甬行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

杭甬“双核”引领,绍兴“金扁担”给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连绵带辐射带动浙江全省域高质量发展:杭州拓展省会服务功能,鼓励名校异地办学、大医院跨区域建分院,支持省内县(市、区)在杭州设立“飞地”,在产学研用上深度协作;宁波释放都市圈辐射力,带动舟山、台州协同发展……


杭绍甬城际列车全线贯通

 

聚焦产业创新

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唱好杭甬“双城记”,多年来,杭州、宁波着力做好“错位+协同”的文章,在产业创新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合作交流,产业双向赋能路径不断拓宽,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深度融合。

关键领域产业链加速共建——

在杭甬服装行业,流传着共绣“一件衣”的故事:杭州设计师设计的服装款式,由宁波的企业制成服装成衣;杭州企业研发的制衣数字软件平台,在宁波落地运用,提高了制衣效率……杭州数字产业发达,宁波制造实力雄厚,两地成为做好“一件衣”的最佳拍档。

多年来,杭甬两地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五大关键领域,加速推进实施产业链共建行动,开展“你中有我”的深度融合,协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整零对接”。吉利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强在杭甬两地布局,40余家杭州零部件企业与宁波整车企业开展整零对接。两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达32.3%。

集成电路产业开展“芯机联动”。两市联合举办2021中国(宁波)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论坛,积极开展“芯机联动”对接,促成杭甬产业合作30余项。协同布局环杭州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以及杭州、宁波、绍兴等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绍甬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达69.16%。

智能装备产业协同共进。两市互通智能制造服务机构名单,多次举办高端装备专场对接活动,阿里巴巴、浙大中控等龙头企业在宁波设立工业互联网中心。2022、2023两年间,两市智能装备产业共实现产值492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大脑”加快布局。杭州萧山区化学纤维产业大脑、宁波海曙区服装产业大脑建设同步推进。两市石化原材料—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日益紧密,PTA、乙二醇相关产业链合作成效显著。

产业链联盟加快组建。两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累计组建了141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183个,有效增强跨区域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协同创新持续增强——

杭州和宁波作为全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发展两大引擎,具有培育“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先发优势。近年来,两地在科创领域的合作深入推进:联手开展科创体系共筑行动,共同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22年7月,以“共建研究院”为主体的环杭州湾创新联盟成立, 汇聚了杭州、宁波、绍兴等地51家研究院。联盟着力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绍兴科创走廊的战略合作,优化科创资源配置,协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仅一年时间,联盟成员就实现了10项科研成果项目的转换。

组建联盟的同时,杭甬两地还大力拓展人才共聚、技术交流的合作通道,共创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共建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7家,新建慈溪创新创意(杭州)飞地,合作承担了82项省级研发攻关项目,联手攻克10余项“卡脖子”技术,2023年两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47.63亿元……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两地自由充分涌流,创新型融合场景愈加丰富、精彩。

   

聚焦枢纽功能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聚焦唱好杭甬“双城记”,多年来,杭州、宁波立足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全方位全领域融入长三角,不断以海陆空铁枢纽功能的持续完善打开内畅外联的开放大格局。

织密立体交通网——

“1小时”通勤圈加快构建。杭州南至宁波站城际列车开通试运营,绍兴地铁1号线与杭州无缝衔接,杭绍甬高速公路、杭州中环等项目加快推进,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杭绍、甬绍城际公交均增至5条。

“双枢纽”功能逐步完善。萧山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西站枢纽等多个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杭州首个千吨级内河港口下沙综合作业区(一期)工程开港试运行,钱塘高铁枢纽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宁波舟山港成为全国第3个、全球第5个具备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枢纽港。宁波西枢纽片区规划正式获批,“空铁一体”枢纽加快打造。

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世界一流强港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班轮航线联通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600多个港口,24条海铁联运班列覆盖16个省(区、市)64个地级市,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保持全球第1位和第3位。

港口硬核力量加快提升,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围绕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发展,聚焦油品、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有色金属、化工品等八大品类,不断推动国家战略资源配置提能升级,走出了一条大宗商品特色发展的“宁波路径”。

优化临空经济体系——

今年以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生物医药园、智能制造园相继开园,标志着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千亿级制造业,接连实现了重大产业平台的实体化运作。

让新质生产力澎湃而生,杭州同时聚力发展航空服务、数字贸易、会展商务三大千亿级临空服务业。围绕“2+3”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强化“高大上+链群配”招引项目,2023年累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4个,服务业营收、进出口贸易、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表现良好。

合力突围“蓝天赛道”。2023年,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示范区绍兴片区聚焦“光电信息+临空综合服务”产业体系,签约引进兴华芯半导体光罩、芯链半导体材料等11个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在建的9个产业项目。从半导体核心材料制备、装备制造到设计、封装、测试,这块“试验田”已展现出非凡的产业生长力。

联动发展自贸区——

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宁波片区加强联动,实现数字贸易3550亿元、货邮吞吐量105万吨,形成136条省级制度创新举措。

杭州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东洲—乍浦—宁波”“下沙—乍浦—宁波”两条海河联运外贸精品航线顺利开通。宁波舟山港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试点成功争取落地,辐射腹地进一步扩大。杭甬两市机场互设“异地货站”,实现货运零换乘。两步申报、两段准入、先放后检等通关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申报服务集成接口试点有效开展。


之江实验室工程师通过“之江云”系统监测服务器集群运行

   

聚焦生态人文

协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聚焦唱好杭甬“双城记”,杭州和宁波联动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绿意更浓、赛会更多、服务更优,百姓和企业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长,双城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共建沿海美丽生态廊道——

绿色美丽双城成色十足。生态海岸带宁波前湾新区先行段与杭州钱塘新区先行段实现联动建设。杭甬共建海塘防御屏障体系,新开工海塘提标加固工程243千米。共同清理钱塘江、甬江入海河流,长江口—杭州湾区域12条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大幅下降。

杭州朝着滨海都市型生态海岸带迈进。金沙湖公园对外开放试运营,金沙湖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获评2023年度省最佳示范“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启动建设,总面积是西溪湿地近4倍。下沙沿江段环线景观提升工程、沿江景观公园西区等重点项目顺利完工,杭州市萧围西线提标加固工程稳步推进,最美海岸线景象初现。

宁波朝着滨海湿地型生态海岸带迈进。制定浙江省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方案获得自然资源部备案批复。印发《宁波市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前湾新区先行段将以创新活力生态新城为主题,凸显湿地与海岸保护、城市与生态有机互动、文化旅游休闲三大特色,成为美丽湾区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和杭州湾地区滨海品质生活共享新空间。

合力放大亚运综合效应——

“亚运海岛之旅”“亚运都市之旅”“亚运音乐之旅”主题线路贯穿杭甬双城,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综合效应持续释放。

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智能亚运一站通”赛时版实现注册人数超1.24亿;“线上火炬传递”系列活动让全球1.05亿亚运数字火炬手以“数实融合”方式点燃主火炬塔,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截至目前,杭州已成功举办“全民健身迎亚运  信心满怀奔共富”“我爱杭州 奉献亚运”等各类赛事和活动10000余场;宁波举办全国沙滩排球大满贯赛、省青少年沙滩排球冠军赛等各类全国、省级体育赛事400余次,赛事、会展经济集聚发展。

打响“双城记”文旅品牌。杭甬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举办浙东运河“杭甬对话”活动,推出“顺着运河来看海”亚运旅游线路。设计使用杭甬文旅“双城记”LOGO,共同编制杭甬文旅消费地图,成立杭甬在线旅游企业推广联盟。成功举办“湖海对话·杭甬在线”“品杭甬城事·游宋韵钱湖”等品牌活动。杭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知名度不断提升、宁波东方文明之都魅力越发彰显。

全面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智慧互联更高效。两地一体化建设“平台+大脑”,依托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归集共享1100多类数据,支撑两市城市大脑建设和跨区域场景应用。政务服务中心合作建立“一网通办”专窗,100个高频事项实现跨市无差异办理。共同打造城市信用联盟品牌,“天一分”和“钱江分”实现互认。

数据要素更畅通。合力争创数据要素国家综合试验区,2023年10月,杭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平台采用“全市统建、区县(市)共用”模式,目前已有19家主体申请入驻。宁波基本建成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为各数商企业的业务模型验证和数据测试提供安全的数据产品开发、交付环境。

深化拓展惠民利企事项——

公交地铁“一卡通乘”、文体场馆“一卡通达”、异地就医及时结算……杭甬两地围绕人才共育、互办互惠、证照互认等领域,共同谋划实施了3批35项惠民利企事项,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社保、医疗、文旅、教育等领域的同城化共享“颗粒度”越来越细。居民持社保卡可办理155个“一卡通”政务服务事项。两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累计开通超过4000家。两市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无障碍转移。两地54所职业院校38个专业达成合作,共招生2211人。


领克汽车余姚工厂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新起点上,全省上下立实干争先之志,聚上下一心之力,大力推动“双城记”走深走实、出新出彩,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构建世界级浙江大湾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