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31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今 哲
本是彩蝶纷飞,荷花、荷叶于碧波中随风摇曳,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瓣瓣荷花化作龙鳞,彩蝶变为龙尾,一条粉红色的百叶龙顷刻间腾空跃起……这是长兴百叶龙舞蹈的高光时刻。
“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长兴百叶龙是一种“藏龙于花”的民间舞蹈,以荷花为初始造型,通过摆动和变化的方式表现龙形。2006年,“长兴百叶龙”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兴百叶龙表演
●荷塘育龙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称“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多以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就有舞龙求雨的相关记载。直至今日,龙舞仍是民间节庆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
起源于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桥村的百叶龙,正是龙舞表演中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据记载,“百叶龙”的前身是“花龙灯”(也称“化龙灯”),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
百叶龙的兴起与长兴民间的龙山信仰以及“荷塘育龙”的传说有关。相传古时,在天平桥村七亩塘的荷花塘畔,少年百叶与少女荷花结缘,诞下龙子。龙子化龙后护佑村庄,每逢干旱必降甘霖。为表感恩,村民以荷叶、荷花编成龙形,每逢节令便舞百叶龙以祝福祈愿。
因此,长兴百叶龙在表演时,荷花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整场舞蹈中,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一气呵成、连贯优美。
1950年前后,天平桥村村民王长根等青年农民扎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百叶龙。1957年,百叶龙荣获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特等奖,由周恩来总理推荐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演出,荣获金奖。
2004年起,长兴百叶龙进入鼎盛发展时期,演出形式、舞蹈动作、音乐伴奏、服装设计、道具制作等开始大胆创新,展现江南水乡的悠悠意境。
●流光溢彩
中国的龙舞定名素有望形生义的倾向,百叶龙也不例外,取名“百叶”,正是因为它通体由数百鲜艳的荷花瓣组成。百叶龙道具的制作共130多道工序,需80多种材料,其中龙身莲花叶片就需要880片“花瓣”,荷花的大小、圆度要相似,配色也很考究。
龙头以竹篾为架,龙头形状和色彩与荷花、荷叶有机联系,龙头顶上就是一朵硕大的盛开着的荷花。受“荷塘育龙”传说的影响,百叶龙在人们心目中是一条吉祥如意的善龙,老艺人说,扎成后“不可使之有凶猛的感觉,要看上去有笑眯眯的美感”。为此,龙颈的伸缩处还折叠有8层荷花。
百叶龙表演有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丰富,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
长兴百叶龙在表演时,17人分持特制的道具。开始时,演员手持荷花、荷叶形的道具分开站立,边唱边舞,表现蝴蝶飞舞于荷叶、荷花丛之中。片刻后,演员将特制的道具分别翻转成龙头与龙尾,与荷花的道具相配合形成龙身,一条花龙在10秒之内腾空而起,舞蹈优美别致。
●“龙”的传人
在长兴县百叶龙展览馆内有一面荣誉墙,记载着百叶龙的“腾飞”之路:登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舞台、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赴俄罗斯、新西兰、法国、韩国表演……这条非遗龙,成了浙江的外宣“金名片”。
不仅在国际舞台上惊艳众人,百叶龙表演也活跃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成为“村晚”常客。2024年长兴县林城镇村晚上的舞龙表演,呈现“大小龙”合舞,“大龙”由林城镇天平村村民来舞,“小龙”的舞龙队员则是天平中心小学的学生。这意味着长兴百叶龙的传承,正“从娃娃抓起”。
走进长兴县林城镇天平中心小学,墙上布满百叶龙剪纸,教室外贴着学习百叶龙的活动照片,学校各个角落都渗透着百叶龙文化。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三大特色:一是百叶龙特色与环境建设相融合;二是百叶龙特色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三是百叶龙特色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
2004年,天平中心小学成立了百叶龙传承基地,邀请百叶龙代表性传承人谈小明担任授课老师。谈小明将原本成人舞的大龙改造成一条10米长、由8节龙身组成的“小龙”,还开发了相关教程,创编百叶龙校歌,创设丰富多彩的百叶龙文体活动,已培养500多名“龙”的传人。
“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非遗的种子,让这条来自天平村的‘龙’飞得更远、更长久。”天平中心小学校长戴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