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志愿红”描绘之江暖心底色

发布日期:2025-01-15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宗 合

 

  一群老人夏送伏茶、四季施粥、捐资捐物,在红日亭爱心接力50多年,已衍化成温州民间爱心慈善标杆;宁波市鄞州区89岁高龄的“毛衣奶奶”韩翠菊,19年坚持为困难儿童编织毛衣上千件,送往四川、贵州、吉林等地……在浙江,志愿服务从一时善举成为常态长效,处处可见。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浙江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稳步构建全域联动、全员参与、全景触达的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活跃志愿者11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8%。


嘉兴市南湖区烟雨社区“幸福25”志愿服务活动


强化服务阵地

精准满足群众需求

 

  “源源有爱”“义剪美”“螺丝刀”“家园医生”……在长兴县煤山镇工业文化风情街,有这样一条全长480米的特色志愿服务广场。依托工业文化风情街、长广煤矿工业文化博览馆等阵地,结合煤矿和火车这两大历史元素,志愿广场融入家园榜样展示区、浙江有礼打卡点、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家园志愿班车等,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浙江通过整合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驿站等空间,升级拓展志愿服务阵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让点多面广、便利快捷的志愿服务圈成为群众的“精神加油站”,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湖州市采取“常态+固定”“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会组织进驻运营,在全市建立“家园志愿”服务广场809个。整合全市资源阵地,建成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打造“1+3+6+N”的志愿服务创客空间布局,建立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医疗、物资、资金和帐篷四大保障基地,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嘉兴市实体化运作市党员志愿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全市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以中心、总站、分站、服务点为架构的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网络,打造群众身边的服务矩阵,广泛开展“邻里守望”“点亮微心愿”等活动,形成“10分钟服务圈”。

  舟山市探索“资源共享、阵地前移、服务社会”的多方共建新模式,打造市级志愿文化基地。建强“党员+志愿”服务融合阵地,常态化开展志愿文化宣讲交流、志愿项目培训、便民服务、志愿团队孵化等多元服务,形成党建引领、志愿参与的基层协同共治新格局,不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海岛基层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多年来,浙江始终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一批批志愿服务项目遍地开花,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小青荷”“小梧桐”“乌镇管家”等品牌在浙江甚至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持续擦亮浙江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

  前不久,2024年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浙里最暖”省域志愿服务总品牌与首批省级志愿服务示范品牌,“文艺赋美”“之江老兵”“浙企之家”“千户万灯”等品牌纷纷亮相。

  “文艺赋美”志愿服务品牌聚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质效提升,以艺术展演志愿服务等形式,推动高品质文艺资源走出剧场、融入生活。政府、市场、社会有机联动,将演艺、非遗、展览、旅游等多业态融合,打造多个具有亮点爆点焦点的重量级城市街景艺演“流量点位”。项目启动以来,全省共有12.3万人、6673个演出团队参与志愿服务。

  “之江老兵”志愿服务品牌坚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等一体推进、互促互进,重点依托全省1400多个县乡服务站,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群众在哪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传统节日、重要节点和各大主题活动中,开展关爱青少年、“开学第一课”等志愿服务活动,让退役军人志愿服务融入日常。截至2024年11月底,“之江老兵”志愿者20.6万人、志愿服务队伍1.2万余支,累计服务时长约500万小时。

  “千户万灯”志愿服务品牌由“时代楷模”钱海军带头实践。9年前,钱海军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发现,残疾人家庭照明线路存在安全隐患的比例很高。在国网浙江电力的支持下,宁波市、慈溪市两级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成立,常态化开展“千户万灯”等志愿服务,运用“千户万灯”云平台,精准解决困难残疾人、低保户室内照明线路安全问题。如今,“千户万灯”在浙江11个设区市供电公司推广,共吸收2万多名志愿者。

 

汇聚文明力量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在浙江,平均每3.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注册志愿者总数近2000万人,志愿者已经成为文明浙江的象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加入。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贵在自愿、实在服务、难在常态、重在管理。为了更好护航志愿服务,浙江积极完善《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强化制度保障,推进体系创新,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条件。

  历经8年发展,“武林大妈”已汇聚33万名志愿者,组建了3400支志愿服务组织。2024年,“武林大妈志愿者学院”成立,为培育更多新时代专业化的优秀志愿者,构建一个集研究、交流、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育平台。该学院依托“1+6+69”全覆盖志愿服务阵地网络,即一个学院、六个街道教学实训点及69个区级志愿服务项目点,为志愿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银耀之江”把广大离退休干部团结凝聚起来,成立浙江省老干部银耀志愿服务总队,组建涵盖省直单位和11个设区市的15支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大队,指导各地各单位创设一批“银”字号老干部志愿服务子品牌。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共同出台《浙江省关心关爱银色人才工作举措 (试行)》,进一步健全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关心关怀,不断激发银色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浙江迭代升级“志愿浙江”平台,推动全省志愿服务资源整合、高效协同。打开“志愿地图”,志愿者可以根据定位查看周边正在进行的志愿服务并在线完成报名,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