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1-31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甬组宣 黄 合
2024年11月,中组部召开全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对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作出部署安排。宁波市对标中央部署精神和省委组织部“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年”工作安排,深入实施“甬耀红锋·五提创优”行动,健全落实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发展党员、党员管理监督、党员作用发挥、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打好凝聚党员、激励党员、成就党员、关爱党员组合拳。全市58.8万名党员汇聚成一支磅礴的先锋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中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
凝聚党员
凝心铸魂砺初心
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宁波市健全完善“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长效机制,通过整合红色资源,示范打造全市红色基因、红色学府、红色前哨“三位一体”教育矩阵,统筹建强“宁波红”“曙色初心”“镇红先锋”“红动宁海”等融媒品牌,推动广大党员在加强理论武装中筑牢思想之魂、补足精神之钙、夯实信仰之基。
在余姚市,浙江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红色美丽乡村、“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社等红色阵地,成为党员汲取“精神食粮”的宝库。一堂堂沉浸式党课,让党员们从殷切关怀中汲取感恩奋进力量,从美丽蝶变中得到乡村振兴启发。
迭代不同类型党员“点单学习”教育培训模式,抓实“红色课表”每月推送,深化VR等形式开展“先锋榜”展陈……镇海区在全省率先推出县级党员教育融媒体平台“镇红先锋”,推动党员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教育不仅体现在常态化开展的理论武装中,还体现在管理中时时标明的红线底线上。奉化区迭代优化党员“双线”管理体系,以“底线”逆向约束和“高线”正向激励,建立党员行为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党员日常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
一系列教育管理的“组合拳”下,广大党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岗位示范、锋领建功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加坚定。
激励党员
岗位建功显担当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宁波市深入开展新时代锋领建功行动,坚持“在岗+离岗”双向发力、“网上+网下”集成发力、“平时+战时”综合发力,丰富拓展作用发挥载体路径,引导推动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岗位建功。
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员骨干挂帅、青年师徒结对、志愿服务等活动……宁波市卫生健康委3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15500余人次,相关做法获全省综合医改年度“十佳典型案例”。
交通建设、高速公路桥梁健康监测、电力智能化巡检、“甬优”杂交稻高产育繁……宁波市国资委近3年来共有25个党员工作室有力推动重要领域攻关“卡脖子”技术,累计取得专利近2000项。
开展“联镇街入村社、走企业访群众”“走亲连心·解忧帮困”活动,亮牌践诺、比拼展示……2022年以来,宁波市直机关党组织累计为结对村社筹措并投入资金1.92亿元,推动247个党建联建项目落地落实,机关党员干部领办破解群众民生小事2889个。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践行为民誓言,在产业发展最前线攻坚克难,在群众急难愁盼时伸出援手……各行各业的党员持续擦亮先锋底色、服务本色,让鲜艳的红旗飘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飘扬在群众需要处。
成就党员
“一人一岗”展风采
在海曙区,“一人一岗”先锋行动已延续了28年。通过迭代完善“认岗—履岗—评岗”党员作用发挥体系化闭环式管理机制,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做到“给我一个岗位、践行一句承诺”。
发轫于“一人一岗”理念,全市各地陆续涌现出“高山巡回医疗”“百岁粥坊”“我为烈士来寻亲”等一批优秀党员志愿者及服务团队,成为群众身边贴民心、暖民心的好品牌。
慈溪市全面深化实施“先锋户联”工程,突出抓好网格支部建设、党员联户制度、党员积分制等基本党建制度的落实。2024年以来,全市联户党员收集基层反映问题1675件,处置解决1601件;投身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推动实现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宁海县持续建好用好“党群同心圆”这个“国字号”服务品牌,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长效开展、服务项目线上线下认领。相关做法获评全国百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国党建创新成果十佳案例金奖、省机关党建品牌。
担任“轮值村主任”、重大项目助理员,参与村务管理、民生实事,为农产品代销、为农旅项目引流……鄞州区探索实施发展党员“青创客扎根”计划,构建“创业青年—党员骨干—后备力量—村社头雁”全周期培养机制,联动推进后备干部培养和乡村人才振兴,培养农村创业青年、岗位能手成为党员骨干,让青创客在乡村沃野施展才华、大显身手,得到中组部点赞肯定。
关爱党员
“红色乡音”树形象
在宁波的飞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要点,随处可见“宁波有爱 甬爱荟流”、81890710党群服务热线,让流入宁波的党员第一时间找到组织、融入宁波。
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动人口中的先锋力量。宁波市开展“甬爱荟流”专项行动,迭代优化流动党员管理“五步工作法”,全面推行离乡主动报备、返乡集中报告、党内活动报到、分类量化评价、双向认证评议、“三亮三比”建功等6项制度,打造流动党员“红色乡音”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流动党员归属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海曙区组建52个“党员路长”志愿服务队、丰范党建公益队等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宁波兰花协会副会长张会峰、国家一级民俗艺术家杜玉山等一批流动党员走进共富直播间发挥特长、助力共富。
鄞州区有流动党员近9000名,该区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区级统筹模式,建立区级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打造“鄞你回家”全周期服务品牌,让流动党员“流入变融入、有家更有为”。
象山县实施跨地区党建联建,强化组织覆盖,破解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作用难发挥、表现难评价、管理难长效”等问题。爵溪街道围绕变“异乡人”为“一家人”,设立4个“乡音支部”、开展“乡音说事”、实现“乡邻共治”,共纳管流入党员200余人。
聚焦集卡司机这一“交通运输红细胞”,北仑区打造“车轮上的党支部”,制定全国首个“货车司机全周期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将“最活跃的人群”打造成“最坚强的队伍”;瞄准新就业群体这一“流动的人群”,江北区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和28个“甬爱E家”阵地,打造鲜活教育阵地,让城市“赶路人”成为城市“锋领者”。
顺丰速运的党员快递员毛俊平均每年服务客户超1万人、收派件8万多件,还带领身边20多名同事加入社区“哨兵小哥”队伍,服务行动不便老年群体500人次。像毛俊这样的流动党员,正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家”更有“为”成为他们的切身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