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1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孙雅洁
在湖州市双林镇,指尖轻拂一匹绫绢,仿佛听得见历史的低语。“轻如朝雾,薄似蝉翼”,双林绫绢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素有“凤羽”之美称。2008年6月,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蚕丝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丝路余韵
绫绢作为中国传统丝织品中的精品,其“花者为绫,素者为绢”,皆由纯正桑蚕丝织成,尤以“轻、薄、亮、雅”著称。
双林绫绢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4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国时期,已有“吴绫蜀锦”的美称。南朝宋时双林绫绢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由广州运往南海诸国,远至天竺(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地,成为丝绸之路海上传奇的一环。
至唐代,双林绫绢进入全盛时期。它巧妙地运用不同斜纹纺织互相衬托出花纹,有“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之妙。吴绫、乌眼绫等均成为朝廷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宋代在湖州设有织绫务,为朝廷岁贡绫绢、输送织工。
一时间,双林绫绢翘楚于东南、独占鳌头。明清时期,双林机户万计、染坊遍地,绫绢巧变百出,产品名目繁多,双林成为名副其实的“绫绢之镇”。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绫绢的用途也越来越广,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外贸旅游、装饰工艺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
●中有奇绝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这是白居易对绫绢的评价。我国传统的丝织品——绫、罗、绸、缎中,绫居于首位,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在纺织术语中,绫属于变化斜纹组织,纹理多呈山形或冰凌状,光泽温润,尤适书画装裱;绢则属平纹组织,质地紧密平整,素雅高洁,常用于作画代纸。汉代刘熙的《释名·释彩帛》云:“绫,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绢,坚也,其丝坚厚而疏也”,指出了绫与绢的各自特性。
双林绫绢的传统手工生产流程极为严密,需经浸泡、翻丝、整经、络丝、并丝、放纡、织造、练染、批床、砑光等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精细。不同作坊擅长不同色系与纹样,黑坊染包头绢、胶坊染五色裱绫,相互之间分工明确。
双林绫绢品类丰富,不仅有四季花、百寿图、双蝴蝶、八宝龙凤等纹样,还有轻花、重花绫、阔锦绫、阔花续等品种,既可装裱字画、书籍封面,也能制作包头、灯具、服饰等生活器物,可谓集实用、艺术和审美于一身。
因绫绢与宣纸有着相似的物理特性,一度是装裱古书画的上乘之选。荣宝斋、西泠印社、朵云轩等著名书画单位无不将双林绫绢视为“最理想的传统裱画用绫”,这种文化上的默契正是来自于对其工艺的认可。
●凤凰涅槃
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双林绫绢翻开了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的新篇章。近年来,双林镇积极推动绫绢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将绫绢工艺与绫绢文化打造为独具辨识度的“双林金名片”。非遗从“馆藏”走进“街巷”,从“保护”融入“生活”,从“传统”走向“未来”。
塑造文化品牌。双林镇已建成绫绢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与研学体验中心。“双林云鹤绫绢厂”推出的耿绢被故宫博物院采用,用于复制珍贵古书画作品;绫绢还作为奥运国礼登上2008北京奥运会的国际舞台,展现中国工艺的雅致精妙。
推进数字化保护。系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林绫绢》档案资料的数字整理与存储,涵盖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等内容,并建设绫绢档案室,为未来的展示、教育与研究提供支撑,让非遗成为社会记忆的载体和中华工艺精神的具象表达。
开拓新消费市场。新一代“绫绢人”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工艺,推出绫绢红包、绫绢画、绫绢相册、绫绢书册等一系列文创产品,持续拓展绫绢在节庆礼仪、生活美学等场景中的应用,使千年工艺焕发当代光彩。同时,“凤羽”之美跨越文化壁垒,赢得国际共鸣。今年,双林绫绢首创的“国风包”成功打入北美、中东、东南亚及欧洲市场,并上线全球购物平台SinoCultural,实现“非遗出海”的实质性突破。
绫绢虽轻,却承载厚重的历史;绫绢虽柔,却织就坚韧的文化。凤羽翩然、织梦无声,双林绫绢正在新时代的光影中续写更加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