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1 信息来源: 《今日浙江》杂志
今 文
日前,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46个上榜案例中浙江占3席,上榜数量居第一方阵。浙江已连续6年有案例入选,6批次共有19个案例,覆盖9个设区市。
淳安县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慈溪市“群治分”聚合力打造乡村数治新格局……一个个浙江案例走向全国,更多党建引领乡村善治的实践成果推陈出新、纷纷涌现,为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慈溪市桥头镇“群治分”公益活动
组织振兴携手共富
绿树掩映,溪水潺潺。淳安县下姜村村口,一块标语牌引人注目:“梦开始的地方”。如今,这个梦愈发宏大,照亮一个个“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现实场景。
2019年6月,淳安县以下姜村为示范引领,联合周边24个行政村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通过“大下姜”联合党委进行党建统领、资源整合。由此,农副产品统一冠名“大下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大下姜共富基金惠及区域内超2000户低收入农户……如今,联合体已扩展至63个村和1个社区,淳安县域共富步伐加速迈进。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淳安县探索组建乡村振兴联合党委,通过规划统一编制、政策统一争取、资源统一分配,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力量聚合,推动强基固本、共同富裕、民生优享。放眼全省,党建联建、“共富工坊”、片区组团等探索花开遍野,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持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舟山市蚂蚁岛的三八海塘上,曾经的残旧房屋华丽蜕变为虾皮“共富工坊”,与研究团队共同研发的“即食虾皮”让虾皮身价翻了4倍。浙江深化党建联建机制,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1万余家,吸纳农民就业49.8万人。
田间地头,余村村、李祖村等“明星村”深化党建联建推动村社片区组团式发展,整合资源同奔共富。党建引领下,李祖村组建“1+8”共富联盟,谋划实施81个强村富民项目,吸引500多名农创客返乡创业,2024年带动周边8个村实现收入1983.4万元。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党建联建,推动多村合作、资源整合、品牌共享,开展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点。日前,浙江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布2025年首批(山区海岛县)省级重点村名单。据悉,110个村呈现出党建引领有优势、乡村发展有潜力、辐射带动有基础等特点,可辐射带动700余个周边村。
数字赋能共治共享
“我用积分在‘东东早餐店’买了包子、油条等小吃,味道真赞!”慈溪市桥头镇五姓村村民罗亚萍说,每天打开“群治分”小程序查看公益活动信息,已成为她的习惯。
五姓村是慈溪“群治分”数字化治理应用平台最早的试点村之一。村民登录平台,点击活动板块参与各类文明实践,便可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可在桥头镇60余家线下商铺作为“货币”购买日常生活商品,村民还能凭借积分获取贷款优惠、商城折扣等福利。
依托“群治分”,慈溪市创新“积分+信用分”激励机制,搭建线下20余类公共事务场景,吸引群众参与场景活动赚取积分;同时,为用户“画像”得出信用分,作为优享普惠金融、招聘就业、房屋出租、创优评先等领域的依据。目前,慈溪全市“群治分”平台激活用户超60万人,2024年全市开展平安志愿服务活动5.1万余场次,依托“群治分”参与259万余人次,收集落实各类反馈意见8000余条。
乡村数治,让共建共享有了更多可能。以数字赋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创新探索,高效整合政府、企业、群众等各方力量,全面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也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方案。
象山县的“村民说事”名声在外。近年来,象山县对村级事务治理进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业务协同,探索开发“象山村民说事”线上应用系统,实现村级事务“说议办评”线上线下融会贯通、整体闭环。上线以来,日均用户活跃度1.1万人次,累计召开线上线下说事会4.3万余次,收到各类议题8.7万余项,解决率95.7%。
在全国首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的宁海县,围绕“36条”事项编制权力行使流程图45张,让村干部和群众看得懂、记得牢;通过实施小微权力清廉“36条”智慧化、标准化、法治化建设,农村干部用权更加规范,基层群众办事更加便捷,村监会监督履职更加有序。
创新探索破题解难
“把多余的牌子摘下来,把服务的‘牌子’挂在心,现在我们能更加专注于服务群众和推动社区发展的主责主业。”在杭州市,得益于一场村社减负行动,基层干部的干劲更足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杭州拿出落实实招:去年4月开始,市委社会工作部全面部署推进筑牢为村(社区)减负“防火墙”工作,一方面以清单化管理明确基层职责边界,另一方面系统构筑“事前准入、事中监测、事后处置”三道关口,同时借助智能化、系统化方式,最终目标是给基层“松绑瘦身”,让干部“轻装上阵”。
在基层减负推进中,杭州市建立基层事项准入联审机制,设立100个基层减负观测点,将网格事项从272项大幅“瘦身”至19项,网格员自报自结事件下降90.5%;全面开展村社“滥挂牌”整治,全市共摘除外部牌子1.7万块、室内功能性指示牌5.9万块、上墙制度8.4万件。
当前,乡村治理中还存在不少难点、痛点、堵点,浙江多地的积极探索,为破题解难提供路径。
农村移风易俗,婚丧陋习如何改?桐乡市推行“一镇一品”婚丧宴请“瘦身菜单”,通过事前共商、事中监督、事后评议,构建全流程推进机制。对铺张说“不”,并通过深化“三治融合”,让农村的婚丧嫁娶宴席“瘦身”。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积极践行婚丧宴请“瘦身菜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严格实施农村喜宴报备制度和移风易俗“月谈会”;乡村厨师全面履责,努力做到宴席餐标质量统一、菜品丰富多样。如今,“瘦身菜单”渐成宴席常态,农户宴请花费平均减少40%,单场婚宴开支最多可节约10万元。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更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云和县创新农民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服务进城农民的“街乡共治”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管理难、致富难等问题。全县实现58%的农民易地搬迁、78%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化率达74.5%。
“街乡共治”模式还催生了丽水市首个“街乡共治”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社保、医保等42项社会事务。同时创新设立村干部轮值制度,选派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轮流进驻社区帮助新居民快速适应城市生活,显著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